•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独家| 正文内容

    中联水泥崔星太:2016年水泥需求或稳中有升 | 年度人物系列访谈三

    水泥产业走过了艰辛的2015年,对2016年以及未来的水泥产业发展怎么看?水泥地理拜访了中联水泥崔星太董事长。

    2015年:最后两月市场太差再度拉大全年需求下降幅度

    2015年的前11个月水泥产量下降5.1%,估计全年下降幅度在-6%,甚至-6%以上。主要是因为最后两月市场太差,再度拉低全年需求预期。

    2016年:水泥需求应持平或略高于2015年

    关于2016年需求,崔总认为应有可能持平2015年,甚至可能会略好,低于2015年的概率现在认为还不高。过往主要从与水泥需求紧密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但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耗水泥量在降低,而这个降低规律还未能够有可以参考的数据可以衡量。因此,崔总认为,企业内部从水泥消费途径分析未来的水泥需求更为实际。水泥需求主要来自于四大部分,农村市场、城市建设、房地产、国家重点工程,分别判断这四个部分:

    首先,农村建设。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建设相对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不大。从中联水泥的销售结构看,尽管2015年整体销量下降,但32.5的销量同比仍然呈现增长,主要原因是2015年年初,崔总在集团会议上就判断当年的重点工程上的慢,转向全力抓农村市场。

    其次,城市建设。2015年的城市建设还有一定量,主要是此前2013年、2014年的尾巴,但随着这批建设的逐渐的完工,地方政府不投放新资金,仅个别地区通过PPP有所动作,因此2016年城市建设力度不会比2015年有太大增加。

    再次,房地产。国家提出的“去库存”为房地产带来的方向,但以目前的库存情况,消化或需要几年,消化完了才会启动新的项目,因此2016年房地产对水泥的需求不会比2015年有长进。

    最后,重点工程。这是2016年需求的主要支撑点和依赖点。2014年底到2015年积攒众多项目,现在才开始真正启动,2016年多多少少会有所增长。

    综合这四条曲线总体判断,2016年需求应持平2015年,还或有所向上。唯一的考量在于城市建设和房地产能否是持平的,若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继续下降,可能总体就是平的;若这两块持平2015年,在农村和重点工程的支撑下,2016年的水泥需求应高于2015年。

    区域分化:水泥需求结构不同决定区域走势不同

    西北、东北底子很薄,主要靠国家重点工程拉动,特别是西北(包括内蒙古)地域广阔、人烟稀少,相对来讲,修建一条铁路对其人均水泥需求的拉动力量非常大,要远高于南部地区,因此国家对重点工程的拉动力度对区域内的水泥需求影响非常大。

    而经济发达区,重点工程对水泥需求占比要小于北部地区,但自身的建设基础比较扎实:城镇建设,主要看地方政府资金实力,华东、华南地区的政府相对有钱,城镇建设的力度就算下降,幅度也不会太大;农村建设,不仅跟区域内的富裕程度有关,还跟人口有很强关系。因此华东、华南地区较为富裕,有城市、农村托底,基础比较扎实。

    近年来,华北、东北地区的水泥需求已不只是平台期,而是呈阶梯式下滑,2016年北方是否见底,南部能不能继续稳住,这是水泥地理在与各方探讨中都较为关注的问题。崔总认为:北方地区的水泥需求在前期已经跌到底部,再往下跌的空间不大,而国家已在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出台政策,尽管实际执行时会打折扣,但也在慢慢开始,且北方项目比南方多,中联水泥区域内的河北、山东、河南,有好几条都在中标。因此北方地区在2016年或能够止跌,除内蒙、新疆,其他地区还应该略有点回升;相对来讲,华中稳中有升;反而南方区域水泥需求或表现平平。

    长期:5~8年的“平台期”后,将逐渐下滑至2050年进入“平稳期”

    谈及中国水泥工业,崔总说,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应当思考更长远的发展,甚至是到2050年的发展。

    2011年时,崔总就曾预测几年后的水泥需求走势,提出中国水泥需求在25~26亿吨左右到达顶峰,时间在2015年~2016年前后,现在看来当时的判断基本上是准确的。对于今后的水泥需求,崔总翻开一直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指着里面密密麻麻的数据,告诉我们,“我还是坚持过去观点,2015年~2025年这10年间,前5~8年,需求总量大概在20~25亿吨之间,再往上概率不大,这期间是21亿吨还是23亿吨的波动都是正常,整体呈锯齿走势,也就是所说的需求平台期。随后可能会开始往下走。”

    崔总说,这个下降走势可能要到2050年。正如最早邓小平同志所预测的,中国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至少还需要30多年时间,“不能光看城市的发展,还看中国农村的发展空间。”到中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时,水泥需求就基本平稳了。

    但由于国内外建设对水泥的消费习惯、结构完全不一样,每个国家在水泥需求进入平稳阶段时的人均水泥需求值也会存在差异。国外成熟国家大约在300~400公斤/人,台湾在500公斤/人左右,中国大陆即使进入平稳后,也会有600公斤/人。

    这当中有个变量,中国第一批改革开放以后最开始建设的那些房地产到底有多少面积?比如国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深圳建的一些房子,到2020年就有50年了,可能陆陆续续就要拆了,或许会带来新一轮的增长。

    “供给侧改革”中的水泥产业:化解产能过剩、提高集中度

    前几年中国的水泥产业资产回报率达到30~50%,一年盈利甚至1000多个亿,”崔总开玩笑打比喻说,“这种回报率全世界只有贩毒可以达到,开赌场都不行。全世界的工业产业,有5%的回报就不错了,能够做到7~8%就已是制造业里非常好的。基金投资也就11~12%回报率,并且带了很多投机因素。”水泥行业按10%的回报率,一吨盈利15元/吨就很可观,再多不符合经济规律,也长久不了。

    水泥产业在2015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崔总认为接下来的水泥产业仍旧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水泥在建设中的可替代性很小,从诞生至今沿用了200年,再往后50年应该也不会出现替代产品,水泥产业会是一个长续存在的产业。尽管在世界水泥工业发展之路中,有很多企业被淘汰、被出局,但拉法基之类的国际建材巨头,这些年下来仍旧每年都赚钱。

    而中央近期的“供给侧改革”中,提到了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税收,解决1亿农村人口转非问题,并且落实到了具体部门,要求这几条必须在2016年年初拿出方案。在这种背景中,崔总认为中国水泥产业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

    一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全世界发达国家都是过剩经济中走过来的,但自我调整非常好,价格不大幅下跌。但中国市场体制还不够健全,竞争仍然无序,必须靠政府硬性的限产,比如每个月按产量限定用电量,限定煤炭开采量等。由于水泥需求有很强的季节性,需留存比年需求量多15%的产能富余量。但从目前中国水泥产能看,仍然要削减20~25%。采取什么办法削减?平均消减的“一刀切”显然不太可行。可以采取分配指标制,产能缺的省不用消,多余指标还可以卖;产能多的省,自己消化,不愿意关,就买其他省的指标,举个例子,比如安徽熟料基数大,水泥输出到长三角区,可以从江苏买指标。

    二是,要提高集中度。

    现在中国前10水泥集团熟料产能占比52%,如果不含中建材,集中度就剩下37%。2005年到2015年,全国集中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建材贡献了15个百分点。崔总说,目前全国大约1700条线、1270家工厂,核算下来约570家集团或企业。从市场维护来说,5000 万吨以下的水泥消费小省,原则上不能超过5家;5000万吨以上的水泥消费大省,原则不能超过8家。如此整合后,剩余200家以内的水泥集团和企业,市场就容易有序了。

    现有企业可以并入大集团,或者几家优势企业重新组集团,国家给予支持。但政策要有连续性,可以把之前发布的重点支持60家水泥集团重新捋一下,发展不错的作为重点种子。并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造,设置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对民企也给予支持,提供并购贷款,为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在税收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持。

    关键在于让谁留、谁走。崔总举例子说,一个屋里10个人,每天就供应8个馒头,大家都吃,都饿不死但都吃不饱如果现在要打,可能需要打死几个,而且可能要打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出局。那为什么不现在就谈判,寻找一个最好的补贴平衡,商量好哪些人留,愿意出局的人给予补贴。这样不需要通过血腥的市场竞争,也减少了银行的呆坏账等不良社会影响。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