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月度解读| 正文内容

    2013年8月份水泥工业运行解读

    8月份经济运行数据的发布,说明了中国经济正在复苏,经济回暖的态势已经确立。而水泥工业的运行也从侧面策应了这一现象,特别是今年房地产投资表现超预期,1~8月投资同比增长超3.7个百分点,随着重点工程陆续开工,水泥需求会继续看好。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针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将采取市场化手段,企业只要达到环保、节能等标准的,就允许生产,就不再定义是否有国家审批,跳出了以往的行政手段,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向。

    宏观环境:经济运行在合理空间,回暖确立

    中国经济数据:9月以来国家统计局和相关部门陆续公布了8月份经济发展数据,其中: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见图1),增速比1~7月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61%;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比6月份提升了0.7个百分点(见图2);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同比实际增长10.4%(见图3),环比比上月增长0.93%;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2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9.3%,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7个百分点(见图4)。

    解读:宏观经济运行是水泥产业发展的基础,水泥产销量与GDP、FAI(固定资产投资)的依存关系也在业内外形成了共识。但近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有着唱多和唱衰的不同意见,尤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争论似乎难分上下,可以说双方的论点、论据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了多方面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也为各行业——特别像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水泥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数,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不仅比上月有较大的提升,而且是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事实说明今年中国经济的运行处于合理的通道之中,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既便有阶段性的增速变化(如上半年GDP增速的下降)但都在掌控的范围之中。

    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3%,从而结束了今年以来名义增速单边趋降的态势。而实际上如果扣除物价影响,情况会更乐观一些,例如去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而今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1%,下降了0.3个百分点。而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仍然是20.1%,反高于去年同期2.1个百分点,因而为水泥需求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除了投资以外,出口、消费也呈现出进一步攀升态势。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月回升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近期经济的稳步回升是近期内需反弹以及出口需求受到以发达经济体为首的全球经济复苏的推动。多家外资投行开始纷纷看好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野村证券预期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可能会高于7.4%。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报告中预测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GDP增长预测分别达到7.9%和8.0%。

    无论是持乐观的态度还是持审慎的看法,都认可了中国经济正在复苏,经济回暖的态势已经确立。

    但是,不容忽视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仍在缓慢的复苏之中,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低于预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经济性和非经济性的干扰因素有增无减;从国内情况来说,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未消失,目前又面临“地方债”和多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市场化,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化解消极因素,把各类风险压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六大类重点任务,要求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储备。《意见》确定的到2015年这一阶段具体任务包括:⑴ 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⑵ 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⑶ 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⑷ 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积极发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⑸ 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⑹ 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水、气、电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

    随着宏观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调整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二五”期间仍将会保持相对高位,而总量基数逐年增大的同时,增速会缓缓下移,但足以支持水泥需求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会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李克强总理9月10日与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对话时,曾精辟地指出中国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远未完成,内需尚有巨大的潜力,将会持续地释放。第二,中国在发展中的确还存在着不少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改革依然是我们未来发展最大的红利。我们通过释放改革红利会激发市场巨大的活力和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三,中国的经济结构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经济结构优化是我们的重大课题,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

    水泥产量:增速预期之内,9月度产量将再度攀升

    产量数据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水泥产量2.15亿吨,同比增长8.2%,1~8月份水泥产量15.22亿吨,同比增长9.2%。

    解读:从图5,看出全国1~8月水泥产量继续沿着季节轨迹运行,2013年的产量走势会好于2012年。2012年11月后反季节走势下行,今年发生这种概率的可能性很小,7、8月的表现更坚定看好4季度的旺季走势。每年的9月和3月的产量是市场行情的转折点,今年9月产量将再度上到2.2亿吨这一台阶,上的高,之后上升的动力就大。

    各区域发展不平衡(见表1),华北、东北和去年持平;西北、西南领涨全国,今年房地产投资表现超预期,1~8月投资同比增长超3.7个百分点,随着重点工程陆续开工,水泥需求会继续看好;水泥重要产区华东、中南有较大幅度增长,是今年市场超预期的最大支撑,两地区占到全国58%。全国最为关注的城市群市场 ── 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珠三角(广东、广西、海南)、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表现不一,拖累了冀东和金隅业绩。贵州、海南、青海、宁夏、江西、新疆增长在20%以上,黑龙江、上海、河北、山西负增长;江苏、河南、山东产量已超过1亿吨,今年广西有望成为亿吨俱乐部成员。

    从图6、图7可以看出华北、东北的季节走势基本一致,形成一个马鞍形。华北的生产季节较东北长一些,华北9~11月应还有一波行情,8月已有翘首迹象;东北行情季节产量走势更陡一些,就在5~10月,显然从6月起已略超预期,9、10两月是最后一搏的关键。

    西北水泥产量走势(见图8)和华北较为一致,西北地区产量1~8月同比增长16.72%,为全国之冠。西北受益国家支持西部开发政策,未来几年仍应看好。产量增速前6中西北就占3席,青海、宁夏、新疆,增速均在20%以上。

    华东、中南两区产量 (图9、图10)占全国58%,决定了全国水泥产量走势,华东和全国走势最为接近,7、8两月雨季过后,产量一路上行,9月产量的上升幅度决定了后期市场表现;中南4季度走势更为强劲。

    西南地区(见图11),1~8月产量2.41亿吨,同比增长13.89%,贵州表现最为突出,同比增长30.89%,超出所有看家意外,需求强劲拉动使长期低迷市场遇到甘露,价格绝地反击,一度冲高超过400元/吨;云南同比增长18.87%,两地的需求反弹,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但这样大幅度增长是否能够维持并持续,为大家所关心。

    纵观全国及6大行政区产量走势变化,不难看出各区域在不同季节走出的运行轨迹,在当前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如何把握市场供需关系顺势而为,今年一季度市场淡季市场竞争加剧,但从市场面了解到,强势企业销量都有两位数增长,说明市场淡季,强势企业采取的策略是让利不让市,逆市场而动,借市场下滑之际凭借成本优势获取市场份额;市场旺季来临,没有一个企业愿意和市场过不去,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和市场博弈,从全国来看,4季度改变了市场供需关系,也正是企业获利的季节,应该说今年旺季会带来市场收益。
     

    水泥价格:继续看好4季度市场

    价格数据9月全国 P.O 42.5散水泥均价344元/吨,和8月持平。

    解读: 2013年全国前9个月水泥价格走势(见图12)平稳不见波澜,但细看和季节是吻合的,2月是底部,7月又有回落,8月由于华东限电淡季提价,9月华东两次拉升再一次推动价格上涨。

    2012年价格单边一路下滑至9月开始反弹,12月由于市场需求转弱价格下行,2013年在产能大山压力下,价格能够稳在340~350元/吨实属不易,考虑到煤炭价格下调,目前水泥利润要大大好于去年同期,我们继续看好4季度市场表现,细分各地区走势会更清楚。

    华北的水泥价格(图13)自2012年4月跳水以来,基本就横在一个水平线上,华北今年市场需求没有增长,但去年以来新增产能在今年陆续释放,加大市场压力,价格持续低迷两头受压。东北水泥价格(图14)仍然遥遥领先全国,维持在高位,但从趋势上看若没有需求支撑,价格已是高处不胜寒。

    华东今年的水泥价格(图15)在2012年的价格区域间穿行,其走势和产量最为相吻合,年初市场处于低位;抓住4、5月的第一波行情拉升价格成功;7、8月淡季挺住价格,8月在淡季限产背景下逆势提价;9月中旬上海、江苏、浙江地区再度上调价格,拉开了第二波市场行情序幕,业内人士点评,4季度价格能够上摸到360~370元/吨就不错。

    中南地区价格(图16)走势并不好看,有其原因,选华中南郑州和华南广州做进一步分析:郑州价格(图17)去年市场表现尚可,今年表现不佳,7月后一路下滑,年初受价格检查,市场协同力度不再导致价格一路走低,拖累了中南市场。与其项背,广州市场(图18)年初竞争激烈,3月价格一度跌破300元/吨,通过竞争市场达到新的平衡,价格开始攀升,眼见380元/吨,看得出,两广主导企业面对市场,价格是打的下(要市场份额),拉的上(获取市场利润)。

      

    西南(图19)、西北(图20)市场走势泾渭分明,西南好似见到曙光,贵州引领打了一个翻身仗,将西南价格托起,贵州价格上调,一是,需求转旺,受项目拉动,这是根本;二是,3、4月雨季干旱,淡季不淡,为施工创造条件;三是,上半年新增产能不多;四是,很多新线运转不正常;五是,长期处于低迷的市场有反弹空间。8月价格开始下滑,主要原因:一,价格过高,周边重庆、广西、云南、湖南低价进入,一些前期停工的企业又开了起来;二,8月进入雨季,市场下行;三,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压力渐大。业内人士对后期展望:进入9月,随着旺季来临,价格会稳定一个阶段,明年淡季市场会继续下跌,明年的市场不会像今年一样乐观,做到350元/吨就不错。西北进入产能消化过程,整体价格低于去年。

    全国9月价格(表3),平均价格344元/吨,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都在310~330之间,进入4季度,市场创造了条件,各地都会抓住市场机会力争一搏,上拼10%,再为来年打基础。

    贵阳的水泥价格弹性最大,从300元/吨摸高到410元/吨,不出一个月,在9月退出400元/吨行列,年内可能很难再度进入;广州价格一跃至380元/吨直逼400元/吨,年内可期望,成为9月引领市场转折的亮点;9月中旬,上海领涨,江苏、浙江、安徽部分熟料地区跟进,拉开市场第二波行情的序幕,上海、南京进入第二梯队(350~399元/吨)已无悬念,希望第三梯队成员努力进入,第四梯队最需要努力,力争减少到5名以下。

    通过上述对产量与价格的分析,看不出量价间走势的必然关系,区域间的价格也相差很大,但在改善之中。水泥市场有其特点,在一年中季节变化引起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从常年看,季节的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可循的。

    在当前产能过剩情况下,为什么水泥产业要比其他产业表现好引起关注,笔者认为有如下特点:

    ─ 水泥是区域性产品,受半径影响产品跑不远,这在市场上行时影响了区域扩张,在市场下行时却保护了市场;

    ─ 水泥市场有季节性,季节使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供需关系变化影响市场价格波动;

    ─ 库存,水泥、熟料库有一定规模,作为临时中转存储功能,一旦销售不畅压库就会降价销售,所以不存在去库存压力。而煤炭、钢铁产业库存大,一旦经济滑坡,去库存压力大,消化周期也长。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如何做好区域市场控制,把握市场节奏,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在当前化解产能过剩中尤显得重要。水泥是同质化产品,企业在做好差异化的营销方面狠下工夫,最近在两广地区的调研中感觉颇深。笔者在近期调研时向一家企业经营者提出:为什么区域的集中度高还不提价?企业经营者这样回答:我们需要稳定可控的市场而不是价格时起时伏的市场,驾驭起伏的市场要求太高了。我们的价格策略是,不让外区域水泥进入干扰我们的核心市场;同时用我们的成本优势控制价格,逼停成本高的企业,进一步迫使他们退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中,“攘外安内”要同时进行,只有相连区域都整合好了,”天下才能太平”,这需要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本月重要动态

    工信部: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水泥产能过剩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目前已经完成《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针对水泥、钢铁、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将采取市场化手段,企业只要达到环保、节能等标准的,就允许生产,就不再定义是否有国家审批。

    多年来,国家一直在采取行政审批的办法限制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扩张,但是无论是具体企业还是行业协会的一些人士对此都并不认同,甚至政府和坊间对于行业产能是否过剩存在分歧。今年春节后,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着手草拟“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据消息此方案已完成。

    与过去对过剩行业调控不同,《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不再过分强化行政审批的作用,转而要求各地未批先建的项目先停产,用市场化办法来调控,也即是用节能、排放、环保、技术等手段来监管。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国务院相关部门没有审批的情况下,违规新增水泥产能达8亿吨。方案的推行,意味着这部分未批先建的不合规项目有望合法化,只要通过环保、节能等评估,即能实现变相补批。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如果仔细分析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很多行业的生产制造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谁想干都可以干,高端产品却是谁都做不了,这也是很多地方和企业都在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因。因此,企业要想脱困,一定要主动进行技术创新,进行产业升级,谋求长远发展之道。过去,我们常说“控制产能过剩”,这还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总想堵住过剩。此轮提出“化解产能过剩”,这本身就是一个思路的大转换,我们要学习祖先“大禹治水”的精髓,变堵为疏。政府将来也会更多地发挥指导作用,从根本上依靠市场来化解此轮产能过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靠市场化解产能过剩,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甩手不管,政府仍要做好市场监管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靠标准、靠技术法规管行业,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最普遍的做法。二是要加强社会性监管。我们的审批办法大都是经济性的监管制度,缺乏社会监管,今后我们的监管重点应放到环保、能耗、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三是要加强过程监管。我们现在很多政府的管理方式是以批代管,门槛设得很高,很难进,而进去之后又管得太宽松,所以,今后的监管应该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同时,在制定政策时,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创新监管方式。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指出,由国家审批转变为采用为环保、节能等新的调控手法,实质上是一种对过去项目的“补批”,这对优化产能是有益的。

    卓创资讯水泥行业分析师卢宁认为,上述方案可以看做是政府推动水泥行业的市场化。“此项举措在于‘疏’,而不是‘堵’,但对于过剩行业而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适时适度疏导,或是较好的方式。”

    落后产能淘汰名单公布

    9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前一年完成水泥等21个重点行业的“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5年再淘汰炼铁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9月16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了今年第三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名单共涉及58家企业,包括水泥等14个行业,此次公布的淘汰名单中,水泥企业成为淘汰大户,共9家,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合计淘汰落后产能148万吨。

    为解决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政府几年前就着手淘汰落后产能。可几年过去,治理效果却不甚理想。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落后产能,其中又有多少仍旧在发挥作用,这些都无确切的说法,而对每年淘汰名单的最终执行情况并无跟踪,导致同一淘汰企业可能连续多年上榜。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淘汰落后产能依然困难重重,除规模外,盈利水平、环保力度,及当地带动就业情况均在博弈范围之内。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执行中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是确实是关停了,落后设备还没有拆除,还具备再恢复生产的能力。第二是个别企业拿前些年已经淘汰的设备充数。此外,也有举报失真的情况。 对于不甚理想的执行效果,苗圩解释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职工安置、资产损失、债务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在短期内都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这是淘汰落后产能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使得新增产能远大于被淘汰掉的产能。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认为,落后的要淘汰,不是说规模小就一定要淘汰,还是看它生产的是什么东西,有没有市场,而且是不是破坏了环境。这是在竞争当中来看的,有一些小规模的企业有很好的竞争能力,所以不能用规模的概念来衡量。说得更直接一点,哪一个企业要淘汰掉,不要光是政府说了算,而是政府要用法律规定指标来衡量,看它是不是要淘汰。

    中国水泥网特约评论员冉冉认为:再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必须要有更高更严的标准,而不可能再以工艺划线为主的淘汰方式。须从生产线节能减排、大气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新的更严的标准。这项制定标准的工作是淘汰落后产能的前期准备工作,涉及部门多,时间很紧,需提前进行。

     

     

     


    [责任编辑:GC02]
    打印 | 标签:经济,运行,解读,8月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