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人物| 正文内容

    宋志平:各行业多饱和 央企整合有优势

    提及央企,不少人的印象是“规模巨大”、“垄断”、“高福利”,而央企真正的成长轨迹如何?好效益是不是因“垄断”而来?近日,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宋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央企之一,中国建材身处充分竞争的建材行业,自身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过程。“国家间的竞争多是大企业间的竞争,央企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央企的行业整合优势

    中国建材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型央企。“中国建材现在有13万员工,平均起来每个员工每年创造的利税就有10万元。”宋志平说,2011年,中国建材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918亿元,利润总额141亿元,净利润107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38亿元。但中国建材所在的基础建材行业,有着极大的竞争压力。10年前的中国建材,规模仅为20亿元。

    “央企之所以发展得很快,是因为央企适应了现在经济发展的规律。”宋志平说,中国建材过去几年整合水泥行业,可以称之为成功的典范,得到了很多认可。“包括钢铁行业、汽车行业,大家都认为中国建材的整合是成功的。”

    “民营企业如果仅靠一家一户地去发展,几千家企业加在一起,可能也很难进入世界前10名。央企有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的优势,有跨区域、跨领域的优势。”宋志平表示。

    宋志平说,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市场饱和,亟需转变增长方式、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无外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联合整组、增加集中度、扩大规模和“走出去”。“而在这方面,央企有特殊的背景、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的大院大所都在央企,过去中国的进出口顾问、创业顾问也在央企。央企的企业家过去也都是行业的干部,具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国际化的视野。”

    兼并小企业后的多赢和共赢

    宋志平说,中国建材在重组过程中,大量推进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产品的产业链,淘汰落后。“中国建材整合枣庄水泥市场时,将落后小企业都炸掉,重新整合。这个过程中,很多地方都能实现多赢和共赢。”

    宋志平说,中国建材有非常包容的企业文化,不坚持一家独大。“我们坚持‘七三原则’,我们大概控制70%,原有所有者控制30%。原来他们有100%的时候,可能不赚钱。但现在有30%,可能赚了很多钱。他们很高兴。”

    中国建材的重组适应国家行业调整的规律,也满足了中小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要求,更壮大了中国建材。

    央企并非垄断 可以平抑价格

    宋志平说,在央企做大做强的同时,会出现关于“行业垄断”的质疑。他认为,垄断和规模有关系,但并不是有了规模就一定会形成垄断。反倒是大的企业可以起到平抑价格的作用,“去年在有的地方水泥价格高了,中国建材就出政策平抑价格。”

    “中国建材是央企,要考虑大家的利益,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中国建材希望能够三分天下,不希望一家独大,有竞争者我们才会睡不着觉,才会想办法进取。”宋志平说。

    宋志平说,我们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大多数产业里产业过剩、恶性竞争。在很多产业根本不可能构成垄断,特别是基础原材料产业,恶性竞争、相互压价是主要矛盾。“中国建材收购要达到一定比例,要让市场健康化,这是大企业的责任,也是中国建材的核心理念。”

    “关键在于一个企业,要有公平竞争的理念。真正的百年老店,都有为客户增加价值的理念。只有为客户产生价值的企业,才能够基业常青。”宋志平说。


    [责任编辑:GC02]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