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企业| 正文内容

    武穴市创新"垃圾变水泥"破解垃圾围城提高资源化利用

    由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武穴市共同探索创新的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解决了处理过程中的废气、废渣、渗滤液等问题,重金属、有毒气体排放几乎为零,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置无害化、资源化和三废污染零排放。有关专家认为,相比目前垃圾填埋、焚烧等主要处置方式,“垃圾变水泥”对三废的处理更加彻底,资源化利用程度也更高,为破解日益窘迫的“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危机开辟了新路径。

    一座水泥窑“吃掉”一城垃圾

    记者在湖北省及内陆一些农村地区采访时发现,许多农民住着小洋楼,开着小汽车,走着水泥路,却生活在垃圾包围中:门前屋后、路边林里到处垃圾成堆。但在湖北省武穴市,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家家门前有垃圾桶,以前堆放垃圾的空地现在是村民举行文娱活动的好场所。武穴市委书记吴美景说,因为有了武穴市政垃圾预处理工厂,市区和乡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得到有效处理,为破解难题找到了突破口。

    此前,拥有78万人口的武穴市每天收集清运的生活垃圾约100吨,全部运送到田镇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2009年填埋场被填满,武穴市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建设新的填埋场获得批复。但是,这个计划投资7800万元、占地500亩、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新填埋场刚一动工,就遭到周围老百姓的集体围堵。村民担忧垃圾填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臭气、苍蝇和地下水渗透污染”等问题,因而强烈反对,阻扰施工,项目被迫搁置下来。

    武穴市委书记吴美景为首的领导班子多方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最终看中了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这种技术让垃圾在负压的封闭空间中经过生物干燥、破碎、磁选、分选等十几道工艺,分选出无机渣土、二次衍生燃料、渗滤液和少量金属四类物质,其中少量金属回收利用,其余三类物质分别送入水泥窑中作为燃料或原料处置。2010年,首座水泥窑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在武穴市落户。

    新华社记者在武穴市田镇实地观察,这个投资9000万元的垃圾预处理中心,每天可对350吨垃圾进行干燥、分选,预处理过的垃圾送往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的全封闭水泥窑炉里,经过持续1小时的强碱性高温煅烧,变成水泥,既不产生固定废弃物,也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

    新的处置技术带来了垃圾处置新模式。武穴市已建设垃圾中转站16座,安排100个公益性岗位,从事垃圾清运、压缩、打捆,收集的垃圾全部送往华新水泥窑被“吃干榨尽”,形成了一个“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新模式。今年开始,与武穴市相邻的蕲春县生活垃圾也运送到华新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进行处置。自2011年6月投产,这个项目已经处置生活垃圾10万余吨,节约标煤3万多吨。

     垃圾困局“突围”新路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技术为破解“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困局探索了全新路径,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11年11月,“水泥窑协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生活垃圾工程技术开发与示范应用”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省级重大科技成果技术鉴定,被认定为“国际首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目前,华新水泥已在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市开展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项目有28个,其中生活垃处置项目19个。

    据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总经理王焕忠介绍,从最早“吃”武钢等企业固体工业废弃物开始,华新水泥通过水泥窑处置的固定废弃物范围不断扩大。现在,其在城市生活垃圾、水域漂浮物、市政污泥、污染土等废弃物预处理方面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装备,获得50余项国家专利。三峡库坝区每年打捞10多万立方米的漂浮物,均由华新水泥进行处置;在武汉、黄石、宜昌等城市,污水处理厂里产生的大量“二次污染物”--市政污泥,也被华新“吃”掉。

    华新水泥相继投资2000万建起环保实验室,对垃圾处置过程进行全程检测,并聘请国内外专业检测机构和权威院校对重金属、二恶英及呋喃等进行专项检测,结果显示三废排放满足国家标准甚至低于国际标准,而生产出的水泥达到国家标准。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宜说,目前生活垃圾处置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和焚烧,填埋要占用大量土地,并可能由于渗漏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的污染;焚烧的处置费用高,还会产生二恶英等“二次污染物”。一些地方的垃圾发电厂建设因“二次污染”,受到周围居民的强烈反对和阻挠。与垃圾焚烧炉相比,水泥窑在进行协同处置废物的时候,温度更高,高温持续的时间更长,可以有效抑制二恶英和呋喃的产生,几乎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他说,当前许多大中城市的垃圾填埋场已经填满或即将填满,“垃圾围城”形势日趋严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小城市、农村地区垃圾问题也日益凸显,“垃圾变水泥”不占地、不产生二次污染,资金投入和运行成本也较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路径。

    鼓励水泥企业“吃垃圾”要防止一哄而上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认为,我国水泥消费量和生产规模很大,如果全国三分之一水泥产能按照华新水泥的技术处理,可以处理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水泥工业对各种废物的销纳量巨大,不但可以使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置,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还可以为水泥企业节约原料燃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已成为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叶青认为,从理论上讲,全国30万人以上的城市,都可以配备一个环保中心,消化这个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和污泥,以及其他废弃物和有害品。未来五年,华新水泥计划建设300个这种环保中心。

    事实上,类似的垃圾预处理技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并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是记者调查了解,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在国内还不为大家广泛了解,各地垃圾处置引发的群众事件日益增多,使得政府部门在接纳新技术时变得格外敏感而谨慎。此外,有些政府部门缺乏远见,固守成规,特别是在垃圾处置收费上,往往只看眼前投入,看不到长远的社会和环境收益。因此,这一技术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面临较大的困难。

    而另一方面,随着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在全国的推广和运用,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开始介入到环保这个领域中来,对我国生活垃圾处置技术路径的探索和推广运用的有益推动。但是,一些不具备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和未获得国家批复而违规建设的水泥企业,从中窥探到了商机,寻找到了“保护伞”,也在游说政府部门开展此类业务。由此,将会导致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术的应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不利于该技术的良性推广和运用。

    此间专家建议,对“垃圾变水泥”项目既要给予鼓励、扶持,又要严格准入、制定标准。一方面将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作为垃圾无害化处置的新路径,纳入国家和地方鼓励的循环经济项目范围,特别是对贫困和欠发达地区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应给予一定的国家资金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行业准入细则,明确水泥企业规模以确定进入环保产业的门槛,保证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后水泥质量不受影响,各项监测数据达标;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包括废物处置后转变为衍生燃料的技术标准,防止一哄而上。


    [责任编辑:GC02]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