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投资| 正文内容

    铁总9个路局齐聚发改委“问计”铁路投融资

    近日,交通运输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表示要推进包括铁路在内的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而《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独家获悉,1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就在河南召开铁路投融资调研座谈会,提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应尽快制定下发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此次座谈会上,郑州、哈尔滨、沈阳、北京等9个铁路局的代表,围绕铁路投融资体制和推进铁路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研讨。

    国家开发银行18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013年第一期总额为80亿的开元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这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

    有铁路系统人士向记者表示,具体如何进行铁路的深化改革目前尚不能明确,但未来铁路投融资改革,市场与资本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已定。

    目前投融资来源比较单一

    11月10日至11日,徐宪平与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彭开宙,分别对郑州东站、郑州北站进行了实地调研,肯定了铁路系统近年来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并组织召开铁路投融资调研座谈会。

    徐宪平在座谈会上指出,当前铁路投融资来源比较单一、铁路负债较高,要本着“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推进原则,建立“多元化、控风险、可持续”的投融资体制机制。“铁路投融资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各铁路局要围绕中心,努力工作,确保铁路发展战略的完成。”

    今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从年初计划的6500亿元上调至6900亿元,其中铁路建设投资规模为5300亿元。按“十二五”规划,明后两年铁路总投资累计将完成1.4万亿元。据铁路总公司披露,今年1~10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为429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3834.75亿元。据此推算,铁路总公司要保证完成全年任务,还必须在最后两个月完成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

    尽管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但是今年铁路投资资金的主要渠道依然是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其中发改委批复的2013年中国铁路建设债券发行规模1500亿元,目前铁总已经发行了1200亿元。

    有专家表示,这种贷款和发债模式,在短时期内就使得原铁道部债台高筑,因为目前铁路全行业的利润连偿还利息都不够,而银行对待贷款的风险非常谨慎。因此这种间接融资的手段已经变得不可持续。

    按照《意见》提出的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等。这些举措,有望加快铁路投融资改革的步伐,对社会资本进一步松绑、让其加速进入铁路投资建设领域将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未来融资规模还需论证

    虽然铁路已实现政企分开,但铁路总公司在铁路建设、运营方面仍占有绝对主导权。社会资本想要进入铁路投资,必然会对铁路分益、经营、控股等话语权问题有所顾虑。

    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彭开宙在此次座谈会上表示,铁路总公司要切实做好配合国务院《意见》若干细则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完成好关于深化铁路企业改革的研究报告。各铁路局要在本次调研座谈会的基础上,稳妥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全面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徐宪平介绍,发改委将继续加强与财政部、国土部等部委的沟通联系,加强一线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谋划“十三五”战略规划,适时制定、出台贯彻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不断改进完善,争取尽快制定下发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保证铁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各个渠道的资金也持续投向铁路,除了国开行发行80亿元铁路专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另有消息称,铁路发展基金将于近期获批,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即使是千亿元的铁路发展基金,依然不能解决资金问题,有时一条铁路就需要投入千亿元。除了拓宽铁路资金来源,各地需要在铁路建设中给予优惠政策,这涉及征地、拆迁等,需要国土部等部门的配合。

    不过,上述铁路系统人士认为,鉴于中国高铁的四纵四横网络即将建成,铁路企业究竟需要继续融多少资,建多少路,需要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国家对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未来建设需求,也有待进行充分的课题论证和资本论证。”


    [责任编辑:GC02]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