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人物| 正文内容

    宋志平:中企走出去应加强合作 深耕“一带一路”市场

    11月13日,由《大公报》主办的2015“一带一路”(香港)高峰论坛暨中国证券金紫荆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数百位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及著名金融界领袖参加了本次论坛。在论坛上,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宋志平就中国企业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发表主题演讲。

    宋志平表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带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时代。他认为中国企业应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的实力,加强合作,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中企“走出去”成绩巨大 为“一带一路”铺垫雄厚的基础

    在宋志平看来,“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全球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全新探索,恰逢其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宋志平认为,“一带一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他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虽然经济发展繁荣,但也面临这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了中高速,一些产业开始过剩,“中国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走出去’。”

    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宋志平指出,“一带一路”符合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规律,即一个国家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大规模“走出去”。

    宋志平强调,“一带一路”不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外部的需求。“中国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铺垫了雄厚的基础,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走出去的实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需要中国的资金支持,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非常希望复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加强合作 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虽然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宋志平提醒,中企走出去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走出去过于分散,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协同,致使一些项目单打独斗,甚至自相残杀;二是对品牌和标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对长期市场的培育;三是由于对当地法律和文化缺少了解,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当地政府和企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也发生了一些风险和损失。

    宋志平强调,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企业已经具有的实力,加强合作,深耕“一带一路”大市场。

    根据企业多年走出去的经验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存在的问题,宋志平建议,在“一带一路”过程中,中企走出去应注意几个问题:

    宋志平认为,中企首先应突出国际产能合作,“具体来说就是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把优势产业和高效产能转移出去,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在发展中共同获益。”

    宋志平续指,中企应加强战略和布局上的研究,做好整体规划。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交流,进行国内纵向联合,国外横向协作。另外在资金上,要突出产融结合,要在国家金融的支持下协同发展。

    此外,宋志平还建议,中企应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把中国中高端设备和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他认为,走出去不仅存在资金问题、技术问题、装备问题,更有个态度问题、文化问题。中企要注重环保、公益和当地人的感受,占领道德制高地。

    “中企应重视‘中国品牌’建设、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宋志平强调,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使中国的技术、标准、企业都能够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让中国品牌成为21世纪的象征。

    此外,宋志平还对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对外国法律和文化的研究,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些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加强风险防范。“企业要加强对前期投资的评估,建立灵活的应对风险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有效监管和制约。”

    10月底,宋志平陪同习总书记访问英国,他对一带一路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英国签了两个订单,一个是两百兆瓦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一个是在爱丁堡附近给他们建一个8000多套房子的绿色小镇,采用我们生产的新型节能抗震房屋。”他告诉大家,过去我们理解“一带一路”,是要到发展中国家去,到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地方去,现在看到发达国家也有很多机会,发达国家也在转型,也需要中国的制造能力,“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同样巨大。”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