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企业| 正文内容

    川渝海螺:在巴山蜀水间擎起一片天

    ——海螺集团“竞争力”调研系列报道之四

    “曾记否,那些拓荒者们挥泪转身,留给故乡和亲人一个深情的背影;是你们,在崇山峻岭之上,吭歌挥臂,建起从未有过的廊道,缠绕山间;是你们,在滔滔江水之中,呼号踏足,架起天险通途的桥梁,破雾穿云;是你们,在山丘沟壑之间,奋力拼搏,造就现代化的工厂,呈现眼前……”

    从重庆海螺离开,同川渝挥手告别,两日过去了,耳畔依旧回响着川渝区域海螺人那激情澎湃的声音,在4家海螺水泥企业的见闻依旧历历在目。

    挥师

    拉开建设大幕

    四川盆地地势复杂,高山深谷纵横,物产丰饶、资源富集,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川人总是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勤劳勇敢、不怕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敢为天下先——这种海螺人所拥有的独特气质,与四川人勇于拼搏的品格紧密契合,也正是凭借着这种不畏艰难、敢打敢拼的精神,海螺在川渝地区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谱写出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撼动四川汶川。早在2007年,海螺集团就已开始在川渝地区的考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个月,为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并支援灾区震后重建、履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海螺集团投资70余亿元,在四川达州、广元和重庆忠县规划建设3个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并成立了川渝区域管理委员会。一声令下,来自各条战线的海螺人无怨无悔地奔赴西部、奔赴川渝,迎难而上,克服苦累,踏上了漫长的发展之路。

    南威水泥副总经理李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8年7月,作为首批赴川渝区域和广元海螺的人员,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在玉米地中搭建的简易板房里,拉开了川渝区域广元海螺的建设大幕。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尽可能给员工创造好一点的工作生活条件”的理念,川渝区域全体干部员工,克服远离总部、前期人员少、条件艰苦等困难,始终保持着高昂饱满的工作热情,经过努力,解决了吃住行、通信和办公等问题。

    经过7年多的发展,区域从3家公司发展壮大到6家,在四川、重庆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海螺集团西部战略整体布局,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区域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为己任,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在工艺和装备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促进了区域的长足发展。

    激战

    谁说蜀道难于上青天

    从成都市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报道组一行经过嘉陵江,沿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一路向北,来到广元。

    对面是时而平静、时而洪流涌动的嘉陵江,眼前是苍翠连亘的群山和钻山而过的铁路,江边是沿峭壁而建的先秦古栈道,广元海螺就是在这样嵯峨复杂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

    李总指着通过卫星拍摄的广元海螺厂区和运矿道路俯瞰图告诉记者,川北地区连绵高山、地形复杂,满眼望去看不到平地,广元海螺主厂区所处的位置就是通过挖山、造地、筑坝形成的,厂区平均回填8~13米,自营工程量巨大。广元海螺的矿山运矿道路更是有“山路十八弯”之称,长达8.5公里,是依托山势修建而成,直至矿区。建设初期,余震连连、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都成为无时不在的威胁,极大影响了矿山道路的开拓进度,但海螺人毫不畏惧,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厂区自营和运矿道路修建任务。

    而在第二站——巴中海螺,记者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运矿道路一侧是陡峻峭壁,一侧是百丈深渊,越野车在狭窄颠簸的道路上小心行驶,转过数不清的回头弯。

    据巴中海螺副总经理周小平介绍,在矿山运矿道路开拓过程中,为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临时租用矿山农户房屋,吃、住在现场。在矿山廊道建设过程中,由于山高谷深,汽车无法将建筑材料运送到指定位置,施工单位专门训养了一支骡马运输队,将材料和工具驮到施工现场,部分地段就连骡马也到不了,物资只能通过索道从高处往下“溜”。李白曾赞叹的“蜀道难”在海螺人眼中也“不过如此”,他们毫无畏惧,在恶劣环境中化苦为乐,修筑起一条条“海螺道”。

    巴中海螺的矿山开采难度也是数一数二的。“矿层倾斜角度大,稳定性差,运矿道路施工难度实属不易,”周总介绍说,“集团从内部抽调了最顶尖的矿山专家现场坐镇,与设计单位、地勘单位和区域各公司矿山分管领导坐在一起共同研讨,对矿山开拓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每周还会定期召开专题会,就运矿道路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同时,区域还从各公司调集了大批矿山专业力量进行帮扶,在集团的高度关心和区域兄弟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公司矿山开拓进展得很顺利。”

    说起巴中,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南转战巴山,在这里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因此巴中素有“红军之乡”的美誉。巴中海螺水泥项目是海螺集团为积极支持四川灾后恢复和革命老区建设,应四川省和巴中市邀请在西部做出的一项重要规划,巴中也成为海螺在川东北地区投资发展的战略新起点,并将川北片和川东片连成一片。

    昔日的黄龙沟杂草丛生、怪石嶙峋,一条羊肠小道是深山通向外界的唯一途径。巴中海螺就选址在这样一个狭长的山沟。由于没有大面积平地,

    整个厂区沿线分片组成,加之初期道路不通畅,顺着那条小道,从南江县城到建设工地几乎就要花去半日,建设难度十分巨大。项目2012年4月正式启动,2014年9月石灰石皮带廊道土建施工经过近7个月的奋战全线贯通,较合同工期整整缩短了1个月。2014年底,巴中海螺正式点火投产,年产熟料180万吨,水泥年产可达220万吨。

    川渝区域每个公司的建设过程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重庆海螺便又是另一个典型。

    到达重庆海螺时天阴未雨,报道组首先奔赴矿山。手脚并用地攀上运矿道旁边的土坡,眼前的美景引得众人纷纷举起相机。远处的群山弥漫着浓雾,白茫茫的,像海一样。层层叠叠的云山厮缠在一起,浓云重得像山,远山又淡得像云。一条红色的廊道在这时浓时淡的云山之间穿行,让人不禁有些恍惚:它是从那里飘落,还是向那里奔去?

    天赐的景色难得一见,而矿山本身也别有一番风味。站在开阔的平台,只见色彩斑斓的矿石层层斜贴在山面上,运输车一辆接一辆,将矿石运输到破碎站,经破碎之后的石料便通过廊道运输至山下的厂区。

    众所周知,矿山建设是水泥企业的基础和保障。重庆海螺的石灰石廊道全长12.7公里,跨越崇山峻岭、深沟险壑,可以说是整个海螺集团内各矿山中最长的一条,还包括1个落差200多米的竖井和5个隧道。建设之初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场都十分困难,材料基本是靠人力肩挑背驮。2009年5月大部分区段全面开工,第二年5月石灰石顺利下山进入堆场,标志着矿山皮带廊全线贯通。

    记者随矿山负责人走进一个洞口,这里通向竖井的底端,洞里是单向单道的矿山皮带廊道运输隧道。重庆海螺通过不断强化管理,克服了竖井平硐岩溶水发育的不利条件,在廊道下方打通了一条“水路”,将岩溶裂隙水、溶洞水等地下水排出,并优化生产组织管理,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聚力

    苦练内功争上游

    班组是企业的立足之基、发展之本和力量之源,只有把班组内每名职工的工作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基础管理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海螺的班组管理在业内一向有口皆碑,广元海螺总经理助理杨杰告诉记者,集团范围内所推广的“学习型、节约型、安全型、清洁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正是从川渝区域、从广元海螺走出去的。迈进维修工段的活动室,员工自制的桌椅和背景墙美观大方,墙上绘有每个员工的考勤情况表,门外还有用水泥制作的扳手形标识……

    不仅仅是维修工段,不仅仅是广元海螺,按照集团层面打造精品式花园工厂的总体要求,每到一处海螺厂区,总能见到员工们自行修建的小花园小喷泉、种植的果树花草,还有随处可见的景观石、文字石雕等等。人性化的班组管理,花园式的生产工厂,对外树立了公司良好的形象,对内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了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广元海螺塑品公司,副总经理齐永胜带领记者参观了水泥包装袋的制作流程。偌大的车间,只听得见机器的轰鸣声,员工不多,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道道工序。以芜湖塑品为中心,广元塑品公司遵循集团化管理模式,搭班子、建机制、重统筹、抓技改,通过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广元海螺自成立以来,围绕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工作中心任务,全体干部员工克服了地势狭小、人员紧缺、地质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一线、二线工程分别于2010年3月和2011年7月建成投产,公司现已建成2条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年产440万吨的水泥粉磨和18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不断加强,自建厂至今,广元海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着力构建和谐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5月,广元海螺公司喜获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这是海螺集团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依旧是5月,2014年,中国机冶建材工会全国委员会向重庆海螺送来了“全国机械冶金建材系统李斌式模范班组”荣誉证书,公司成为海螺集团所属企业中首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这一项项荣誉,是对海螺集团班组建设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海螺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回顾创业历程,区域委员会副主任、重庆海螺总经理汪哲伍曾这样告诫区域同仁:“成绩来之不易,但它属于过去。前期的开拓者们已经给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百尺竿头我们要更进一步,扎扎实实练好内功,牢牢掌握市场话语权。”

    从巴中海螺到重庆海螺,记者一行途径四川南威水泥有限公司。2012年1月,海螺集团正式将其收购兼并。说起几年间的变化,南威水泥总经理助理周锦华感慨地说,南威水泥加盟海螺水泥后,海螺将多年来在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优化,帮助南威摆脱落后工艺,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收购当年便一举恢复生产、达产达标,并扭亏为盈,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上缴各类税收2000万元。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海螺在川渝地区的特种水泥生产基地,以生产低碱水泥、抗硫水泥为主,为高铁、机场等高要求基建项目提供高质量产品,成为“百年大计”的坚实后盾。

    三赢

    且把旧貌换新颜

    忠县位于重庆市主城的东北方向,从乌杨镇到石子乡的道路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村村通”工程,正好连接了重庆海螺的主厂区和矿区,疏通了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从矿区离开,沿这条盘山路下山,只见远处3座预热高塔耸立云端,那便是重庆海螺主厂区的所在。作为川渝区域最早成立的海螺企业,重庆海螺现已建成3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4台水泥磨机、1套18MW和1套9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并沿江配套建有6个专用泊位及1套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在座谈中,副总经理段耀传告诉记者,忠县位于重庆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这里既是三峡库区,又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在此地建工厂,政府的要求更高,标准更严苛,环境保护任务重,发展压力大。而对于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海螺,这些问题都已不再是难题。重庆海螺不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立足企业自身优势,在工业废渣消纳、燃煤脱硫脱硝处理以及余热发电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还努力为周边地区处置生活垃圾和污泥,取得了显著成绩,收获了社会效益。“环保局在窑尾烟囱中安置了在线监测仪,进行实时、全程联网监控,海螺的各项环保指标均高于监测标准。”

    段总回忆道:“进行项目洽谈的初期,当地政府心里都在打鼓,因为通过之前的招商引资,有不少企业计划进驻,到最后都没能兑现,不知道这一次是否又会落空。直到看见海螺人连日开工、辛勤建设的身影,他们才真正踏实下来。”

    重庆海螺的发展得到了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忠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自成立以来,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会定期在忠县组织招聘会,目前90%的员工均是通过当地招聘,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三峡库区的社会稳定和农村就业等问题。同时,项目在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迅速拉动了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一位当地员工说,“海螺来了之后,周边餐厅多了,宾馆多了,当地人的服饰穿着也更时尚了,海螺为忠县、为乌杨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只是重庆,广元海螺所在的朝天区财政收入在当地曾多年垫底,海螺进驻后,极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腾飞,仅2014年,就为朝天区贡献税收1.2亿元,帮它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而在革命老区巴中南江县,海螺的到来也改变了这个闭塞的小县城,有效拉动了地方发展和城乡建设,年创税收7000万元以上,年社会效益3亿元。

    七年弹指一挥间,川渝区域秉承海螺“团结、创新、敬业、奉献”的企业精神,实现了长足发展。如今,区域内共拥有9条4500t/d熟料生产线、1条2500t/d熟料生产线,2条100万吨骨料生产线(1条在建)、1条150万吨骨料生产线,还有2套垃圾焚烧系统(巴中项目在建)。在区域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3000余名川渝海螺人奋勇拼搏、无惧无畏、群策群力,在地势起伏的川渝大地努力开拓,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忠诚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政府获利、百姓获益,企业发展如日中天,海螺人在这里收获“三赢”,绽放出夺目绚丽的光彩,令海螺的事业在这片沃土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责任编辑:GC05]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