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业新闻| 能源| 正文内容

    发改委:上半年煤炭退出产能1.1亿吨

    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宏观经济运行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指出,上半年共退出煤炭产能1.11亿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量的74%。“随着去产能的推进,一大批僵尸企业逐步退出,为优质企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不仅优化了行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而且推动了供求结构好转,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00亿元。同时,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推进,违规新增产能、违法违规建设和超能力生产等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严鹏程强调,去产能主要是去无效低效产能。“目前,煤矿中有一批资源枯竭、灾害严重、成本高、竞争力弱、安全程度不高、长期停工停产的煤矿。去掉这些无效低效产能,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这部分产能的退出,对煤炭实际产量的影响较小。”
     
    既然对产量影响不大,煤价为何持续上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经济回暖,煤电、钢铁、化工等主要耗煤产品产量快速增长,1-5月带动电煤消耗同比增加6000万吨以上,增长10.3%。同时,今年以来主要流域来水偏枯,截至6月上旬,全国重点水电厂蓄能值同比下降27.2%,导致电煤消耗增加。并且,一些煤炭调入省份产能退出力度较大,超过预期,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水资源和运力配置平衡,给稳定煤炭供应带来了新挑战。此外,主要产煤地区加强安全环保执法检查,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煤矿停产整改,客观上也对正常生产供应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在资深煤炭行业分析师李廷看来,煤价上涨过快主要是由于供应偏紧。一方面,去产能导致东部和南方省区煤炭产量出现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内蒙古的安全监管影响了煤炭产量。此外,“煤炭产量相比去年上半年增加了一点,但由于超产受到控制,现在统计出来同样的产量,相比前几年可能减少很多。”也有专家表示,少数地区去产能与前期兼并重组作用交织,也导致供需失衡。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17.12亿吨,同比增长5%;煤炭净进口量1.28亿吨,增长23.7%;初步测算,全国煤炭消费量19亿吨,同比增长3.1%;实现了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强调,下半年,随着宏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将拉动煤炭消费保持增长,特别是在迎峰度夏、冬季取暖期间,日均煤炭消费可能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国家治理大气环境、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煤炭消费增速下降的同时,天气原因和水电出力的不确定性对短时煤炭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有专家表示,去产能、治违规、需求增长超预期,水电出力下降,促成了价格上涨。尤其是夏季需求增长助推煤价上涨,今年7月13日电煤日耗创夏季历史最高,达到了555万吨。
     
    7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迎峰度夏电力煤炭供应专题会,明确指出,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有序释放优质产能,持续增加有效供给。“7号文”印发以前开工建设的煤矿中,在增减挂钩、减量置换前提下,今年上半年已竣工达产新增产能9000万吨左右,下半年还有部分建设项目陆续投产,另外还将对部分优质产能煤矿重新核定生产能力,合计可新增产能约2-3亿吨。即使考虑去产能因素,也可净增有效产能约2亿吨左右。
     
    严鹏程表示,近期国家发改委将会重点开展加快优质产能释放、增加运力协调保障、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推动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制度和积极引导市场预期6项工作。其中,将通过督促指导主要产煤地区,在增减挂钩、减量置换前提下,有序推进建设煤矿项目核准审批手续办理,严格按标准对部分优质产能煤矿重新核定生产能力,来加快优质产能释放。并加快具备条件的煤矿试生产和竣工达产,持续增加有效供给。
     
     

    [责任编辑:GC03]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