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月度解读| 正文内容

    2013年7月份水泥工业运行解读

    7月中国经济数据似乎预示着回暖迹象初现,而7月底的最高决策会议中将“稳增长”置于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调结构”“促改革”,为之后经济发展方向奠定了基调。据称今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投资将陆续启动,总体投资规模达“万亿级”。此轮投资与五年前的“4万亿”投资不同,实行“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

    今年水泥需求有望实现10%增长,而新增产能增长预计在5~7%,首度反超,打破多年供给增长大于需求增长的阴影。但总体上供大于需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产能过剩的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水泥产业的背上。工信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将出台,将以更严格的标准、多部位“组合政策”方式拉开水泥行业“化产能”的大幕。

    一、宏观环境:回暖迹象初现?新一轮“慢热型“投资启动

    中国经济数据:8月初开始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7月份实体经济数据,其中: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21,7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与1~6月份持平,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从环比看,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58%(见图1)。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6月份微升了0.2%(见图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7%,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8%。

    解读:

    对制造业而言,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高于50意味着生产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则表明生产处于收缩状态,而7月份PMI从6月份的50.1增长到50.3。7月份中国官方发布的良好宏观经济数据让有关方开始对中国经济开始有所期待,中国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是否已经开始趋稳回暖?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7月份公布的最新的、主要的宏观经济指标,表明进入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出现了强劲反弹。巴克莱经济学家常健认为,加速铁路投资、建造经济适用房等新近颁布的稳增长政策,以及美国及欧元区的温和逐步复苏,似乎预示着需求回暖,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复苏可能早于预期。

    尽管也有相关机构仍持审慎观望态度,汇丰银行发布的中国PMI指数从6月的48.2跌至7月份的47.7,为11个月来的最低水平,稳增长政策的影响有滞后期,三季度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四季度才能实现经济企稳。在其最新公布的8月份PMI预览值为50.1,这是PMI指数连续三个月徘徊收缩之后的首次反弹,并创下2010年8月以来最大升幅,预示着汇丰对后期市场回暖的乐观。

    地方债务或是此前中国经济后期走势不是很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担心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是否会失控。今年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引起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级公司及投行分析师都表达了对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担忧。7月28日,国家审计署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第三次审计,工作于8月1日起全面展开,全国审计机关将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

    国家审计署在此前已分别于2011年、2013年初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两次审计,此前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0.7万亿,2010年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上升了12.9%。若按此估算,2012年的地方债务约为12.08万亿,这仅占当年GDP的23%,从比例上看似乎并不可怕。

    然而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标准来统计地方债务,同时各地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藏在“黑箱”里的隐性债务是个未知数,对于中国的地方债务到底有多少,一直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加剧了人们对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审计署有关地方债的数据过于乐观,受到诸多质疑,从国内外的投行到惠誉、穆迪等评级机构公布的数据,均高于审计署公布的数据,甚至连央行、银监会等权威官方机构的数据都不相同。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今年表示,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18万亿元;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最近透露,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面临着地方债等问题,保增长和控通胀两者之间的平衡成为考验中国经济转型的难题。7月30日,最高决策层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在之后的政策表述中,“稳增长”被置于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调结构”“促改革”。8月下旬市场传出消息,相关部委应对经济下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提交决策者讨论,今年下半年开始,新一轮投资将陆续启动,总体投资规模达“万亿级”。

    回顾2008年推出 “4万亿”投资,在短期内有效地稳定了就业和增长,但地方债高企、投资低效、产能过剩加剧等负面效应在随后几年越来越突出,决策者努力从五年前的那场资本盛宴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中信证券等机构看来,中国政府“以长带短”的政策思路已然清晰,即选择那些既能长期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短期起到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作用的领域,比如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地铁公共交通建设等。由于这些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项目,因此也被称为“定向投资”,也就是说新一轮的投资显然会采取“慢热型”驱动,五年前的狂欢场景不会再现。

    8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言称今年下半年仍将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有需要会做一些调整,但不会有大调整,只是“适当的、结构性”微调。货币政策的稳定,显示出高层在稳增长的同时,“调结构”意味明显。而在逐步实施投资拉动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决策层出于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的考虑, 也在酝酿启动实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能否真正“壮士断腕”,投资与改革的“组合拳”能否再次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一切仍有待观察。

    二、水泥产量:近年来需求增速首度反超供给增速

    产量数据:1~7月份水泥产量13.06亿吨,同比增长9.6%,较去年同期提高4.26个百分点;单7月产量2.12亿吨,同比增长9.1%。1~7月份熟料产量7.65万吨,同比增长4.21%;单7月产量1.19亿吨。

    解读:

    全国1~7月水泥产量在高位仍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累计产量13.06亿吨,同比增长9.57%,根据经验数据推算今年水泥产量将超出24亿吨(见表1)。

    根据历年经验,7~8月是全年第二次低谷期,而今年7月实际产量达2.12亿吨(见图3),超过市场原预期,这意味今年下半年需求仍是向好趋势。我们注意到2012年11月后水泥产量开始掉头向下,2013年仍会保持在高位。9~12月进入全年市场旺季,若今年产量走出按季节供需关系的走势,今年四季度价格随之上扬,一改多年受政策影响价格的走势,水泥市场价格按市场规律进调解,这是产业期待的。

    各区域发展不平衡(见表2),华北产量同比持平、东北同比下降,其他地区有不同涨幅。全国水泥重要产区华东、中南有较大幅度增长,两地区占到全国的58%,这是今年市场需求向好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全国最为关注的地区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珠三角(广东、广西、海南)增速在11%和15%,长三角、珠三角是经济发达地区,从经济发展条件、资金面都较稳定,安徽、福建、江西、广西、海南增长在15%以上,山东负增长;西南、西北地区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贵州、新疆是增长最高的省份,分别为42.34%和38.28%,贵州的大幅增长引发了业内外的关注。

    今年需求有望实现10%增长,而新增产能增长预计在5~7%,首度反超,打破多年供给增长大于需求增长的阴影。2010年的全国新型干法水泥就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此后两年新增产能仍大幅超过需求增长,造成全面过剩局面。今年由于市场需求拉动强劲,使供需关系有所缓和,但总体上供大于需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4季度是传统旺季,市场一定会有强劲表现。

    预计今年两广产量都会较去年有一定增长(见图4、5),从前7个月走势看,广西实际产量较预计要高,广东略低,后期会加大发力。市场反映随着项目陆续开工,下半年进入旺季市场看好。

    三、水泥价格:价格持续走稳

    产量数据7月全国P.O 42.5散水泥均价340元/吨,和6月持平,8月底为343元/吨,略高于7月。

    解读

    2013年全国前8个月水泥价格有如下特征(见图6):位于近5年间价格区域的底部;改变并扭转了2012年以来单边下降的趋势,处于触底反弹位置;7、8月水泥价格没有下滑;煤炭价格大幅下滑,降低了成本,一些地区市场上出现价格同比两高两低现象:产量高、利润高,成本低、价格低。

    长三角今年市场表现要明显好于全国(见图7),需求旺、新增供给压力小的双头放松。7、8月淡季限电,库存压力减轻,市场价格走稳。淡季压价旺季提价控制市场价格,前8个月市场走势为4季度提供空间。

    而熟料价格已是近年来最接近生产成本线,各地熟料价格都在200元/吨以上,列出熟料价格低位地区,纵观主要是产能规模过大,过于集中,供需关系倒挂导致价格持续低迷。具体地区及低价原因详见表3:

    预测今年后4个月价格走势:政策面已有宽松征兆,需求继续向好;负面因素上半年充分释放;新增产能同比下滑,市场压力减小;旺季来临,需求关系进一步改善。上述条件是看好未来市场的基本条件。

    从最新的8月份水泥价格看(见表4):在300~349元/吨区间的地区占大多数,华东地区4个,还会有继续上升空间,华北、中南3个,西南、西北各2个,都有分布。
     

    细看各省:

    华东:南昌今年价格表现可圈可点,一度摸高到400元/吨,是华东市场的最大亮点,其原因需求旺、集中度高、主导企业间实力接近,对话能力加强;合肥、南宁水泥价格都在300元/吨以下,这两个地区是水泥、熟料输出地区。

    西北:兰州价格在西北地区价格集体跳水后仍保持价格高位,祁连山引领起到市场主导作用;北京市场不旺但价格仍保持前列实属不易;拉萨水泥价格和珠穆朗玛峰一样,其地位不可动摇;乌鲁木齐去年同期还在价格高位,由于产能释放导致价格走低。

    华南:广州年初一度跌破300元/吨,进入3季度台风季节,逆势拉升价格,一是,新增产能得以释放,价格跌到底部;二是,需求向好,支撑价格上扬,7月、8月两度拉升,价格上升60元/吨,后期仍然看好。海南由于海南华盛10000 t/d 线产能的释放,扭转市场供需关系,价格大幅下滑,广西运往海南的水泥受阻返销导致价格走低。

    其他:长春、哈尔滨尽管需求不振,由于集中度高水泥价格仍然保持高位;贵阳水泥价格在今年大爆冷门,经济高速增长拉动水泥需求,自5月拉高后持续攀升;太原正值产能释放高峰;重庆、银川正值产能消化期间,市场整合进度还须时日。

    四、本月重要动态

    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中,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对于水泥新增产能的控制,业内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让市场去调节,另一种是政府加强干预:

    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兼水泥协会会长乔龙德:中国水泥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已经影响了投资效能的发挥和存量资产的利用率,必须对新增产能进行遏制。尽管主张竞争,然而正在新增的产能与现在过剩的产能其技术装备绝大多数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达不到优胜劣汰的目的,只是优势多一些或者是区域优势和不同的时间段的价位的区别,目前再新建产能只是价格上的高低较量,而不是先进技术和落后技术之间的优胜劣汰,这种较量以双方牺牲价格为代价。

    原建材局局长王燕谋:落后产能占有市场空间,不能及时退出是造成总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政府监管不完全到位和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使落后产能淘汰不快和盲目投资不断产生”。

    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随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行业进入到减量化发展阶段,过去积累的问题更加突出严峻。治理产能过剩、去产能化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企业整合市场是过剩产能退出的有效途径。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长发: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理性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提高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度。市场的正当和充分的竞争需要鼓励和支持,使部分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的产能退出市场。

    中国水泥网特约评论员冉冉:遏制新增水泥产能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对产能过剩行业拟新增产能项目(中大部分)完全可以随时发现,投资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随时可采取措施加以遏制,没有必要等项目成或将成气候时,再兴师动众问责问“罪”般地去制止。

    西南证劵分析师张仕元: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结果,产能过剩有绝对与相对两个概念;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以相对过剩为主。

    央视8月13日《经济半小时》:为缓解水泥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近几年不断出台措施,限制新的产能过快增长,同时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然而,在各地热衷追求GDP和提高地方税收的冲动之下,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首先要改变惟GDP论英雄的考核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加强监管等主观和客观手段,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同时,尽快建立起一个优胜劣汰的、健康的制度环境。

    可以说,市场、政府、协会是解决产能过剩的三大互相作用的主体,在过去两个月中,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在逐渐清晰。

    工信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将出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今年5月份下发了 《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892号),要求各地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过剩行业的违规产能进行清理和检查并在6月底前上报汇总。同时两部委还在研究《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8月底,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辛仁周近日对外表示,化解产能过剩总体方案已经完成了最后的修订工作,即将于近日出台。

    解读

    政府相关部门祭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拳,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景晓波透露,《方案》将采取4个“一批”的办法来化解产能过剩,即通过扩大内需,消化一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转移一批;优化组织结构,兼并重组一批;严格环保安全能耗标准,淘汰一批。与2003年的103号文、2009年的38号文相比,此次的调控或有两个方面的不同:

    一是,控制得更加严格,基本上采取等量置换的原则,新上一个项目就必须等量淘汰一个旧的项目,并且项目的区域布局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辛仁周介绍,《方案》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准入的环保、节能和技术门槛,不达标的企业将会被责令整改,甚至取消行业准入资格。

    二是,“组合政策”方式,多个部委联合出动,加强银行审贷管理、实施差别电价、能源消耗总量限制、问责制、新老产能挂钩等对企业投资和生产的约束作用,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

    《方案》应是下一阶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指导方针,拉开了水泥“去产能化”的大幕。《方案》出台将牵涉到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利益,据相关报道,《方案》在细化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干扰,有不少地方政府要员跑到发改委“求情”,希望能区别对待。正如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苗长兴所表示的,“有关行业产能过剩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行业对地方GDP、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度很高,各地均将其列入支柱产业。被调研企业都着重提出,地方政府在推进本地企业产能扩张、阻碍本地企业退出或被兼并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使得中央历次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无法落地,相反还加速了地方产能的扩张。”因此《方案》的落地还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能否顺利并到位的推行更具有考验,所需的时期也更长。

    7月25日,工信部公布了今年首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淘汰的水泥落后产能共计9275万吨,力争在2013年9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2013年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关于产能淘汰一直存在逃不出“越遏制越过剩”怪圈的质疑,有行业分析师认为,落后产能上报存水分是其中一个原因并且据相关资料称,每年淘汰的目标只占整体落后产能的35%不到,淘汰任务仍道重任远。


    [责任编辑:GC02]
    打印 | 标签:经济,运行,解读,7月

    水泥地理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请注册,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地理"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地理"。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关注微信公众账号、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